公元51年, 匈奴内部因为统治的继承权引发大乱,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。当时的单于为了把统治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, 而不是按照惯例传位给自己的兄弟左贤王伊图智牙师,单于就杀死了这位合法的继承人。伊图智牙师的母亲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王昭君。她是宫女,又叫“待招掖庭”。汉匈两国之间从西汉开始,曾经有过十次的和亲。前十次被派去和亲的都是公主,唯有第十一次也就是王昭君这一次所谓的和亲是以宫女的身分和亲。她并不是宗室公主。这是后话,我们回到主题。
这时东汉建国才20来年,经过西汉末年天下大乱,全国人口从6000万急剧降到1000万,百废待兴。国力正在慢慢得到恢复。这时匈奴内部因争权大乱。东汉有将军建议光武帝刘秀趁匈奴内部大乱,出兵消灭匈奴,以绝后患。光武帝刘秀听了建议后说了如下一番话;
“有德之君,以所乐乐人;无德之君,以所乐乐身。乐人者其乐长。乐身者不久而亡。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。舍远谋近者,逸而有终。逸政多忠臣。劳政多乱人。故曰务广地者而荒。务广德者而强。今国不善政者,灾变不息,人不自保。而复欲远事边外乎!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。岂非至愿。苟非其时。不如息人”。
特别是刘秀说的这句话:“故曰务广地者荒。务广德者强”,放在今时今日,一样发人生省。
自古就有句老话“夺天下容易,守天下难”,刘秀亦是如此。刘秀用了十二年结束战乱,却用了三十年左右时间精心治理天下,也正是由于刘秀如此的励精图治,这才有了后来的中兴盛世。刘秀的治国理念就是在大体方针上是"以柔治国",比如他曾说道:“吾理天下,亦欲以柔道行之”。这个“柔道”毫无疑问就是所有领域的治国措施都会是一些比较宽松、不采取激进的政策,说到底无非是轻徭薄赋那一些套路,目的自然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容易接受,从而促进社会发展。
王莽篡汉以来,社会持续动乱,经济破坏严重,这在东汉建立初年,毫无疑问依旧是大范围存在,而这类现象的出现,伴随而来的则是令每个时代的君王都恐惧的土地兼并问题。土地兼并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巨大顽症,毕竟当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手中之时,必定会直接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,从而至使小农经济的主体农民的破产,而农民破产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一大不稳定因素。
为了更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,刘秀开启了新举措,那就是搞一次全国性的土地普查——度田令,“度”就是丈量的意思。刘秀派官员到各地丈量有土地的人家,目的无非是打算去针对性质的限制或者削弱一下那些大地主,让他们无资可隐。如此针对地主阶级,毫无疑问地主们很是反感,立马对其表示强烈反抗,不过在刘秀的武力加镇压下,反对声逐渐平息。不过后来由于一些因素,刘秀还是选择了向地主阶层妥协,但地主阶层也由于惧怕刘秀,同样选择了退让。而由于双方的让步,使得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,这则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刘秀的治国战略措施具体手段如下:
1.处理功臣问题
刘秀能够成功开创王朝,离不开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,这些兄弟在刘秀成为皇帝后,很多都掌握大权,这自然是东汉这个刚新生王朝中一个不稳定因素。刘秀并没有采用诛杀功臣的办法,而是用了“养功臣”的方式,他让那些功臣取得相应的利益,同时自愿选择政治上、军事上退了下来,这就是著名的“退功臣,进文吏”。
2.制约官吏
刘秀对内朝官员予以重任,具体的措施就是设立了尚书台。尚书本来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文字秘书,负责替皇帝上承下达一些文件,没什么地位,但是汉武帝时候把尚书的地位提高了,到了刘秀的时候,干脆就把尚书组织了一个机构叫做“尚书台”。此机构建立的目的就是抑制外朝的三公,比如太尉、司徒、司空,权力会一定程度转移到这个尚书台手里,刘秀觉得一定要把这权力收回来,即“政不任下,虽置三公,事归台阁”。
3.监督官吏
刘秀对汉武帝设立的刺史制度予以加强,而且还规定刺史掌握的情况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,不用经过三公,这样刺史在对官员监察的时候就更加便利了,因为他是直接跟皇帝对话。
再有就是对“司隶校尉”也予以了权力的加强,它是主要以监察京城的官员、管理京城的治安为主。刘秀在位期间,甚至让他们参加朝廷议事,地位在九卿之上(九卿是朝廷官,司隶校尉是地方官,从地位上讲是截然不同的),所以使得东汉一度出现了“三独坐”的说法,即东汉一朝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,司隶校尉、尚书令、御史中丞有专席,他们有特殊的使命,受到皇帝特殊的重视,所以号称“三独坐”。
无论京城还是地方的官员都在监察之内,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吏治的清明和政令的畅通。
4.培养官吏忠君思想
刘秀甚至深入到了官吏选拔。他非常重视太学的建设,太学选才注重有品德、名声还有操节,培养学生那种需要自己挺身而出之时义无反顾的思想。当时刘秀为了扩大影响力,在后来不断把太学的规模扩大,以至于东汉后期,太学生达到了三万人之多,刘秀做的这些,自然是为了培养未来官员的那种忠君爱国思想,维护统治稳定。等等。
光武帝刘秀在位33年,从以上这些治国战略措施,我们可以看出刘秀对内对外所施行的“德政”,在中国历史上刘秀一朝也被称之为:“光武中兴”。这些治国战略措施,对当今国人也有非常大的现实教育意义。
赞(58)